中国教育报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
长江师范学院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放进区域发展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与时代同频、与地区同频、与产业同频,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学科专业一体化联动机制,走产学研融合之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自2017年起,长江师范学院启动六大学科专业群专业评估标准和指标内涵(试行)。其中,化学化工学科专业群以其创新的“特色学科、特色团队、特色科研”三轮驱动的高水平特色化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成功开辟出一条学校、地方、行业同频共振的发展新航道,为新时代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提供了经验。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重庆市渝东地区拥有的页岩气、高分子树脂、锰系合金等原料基地和产业集群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科专业群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超常配位键工程与新材料技术”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技术与现代制造”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和“无机特种功能材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部级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化学化工、材料工程等专业,以满足渝东地区对材料等产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长江师范学院地处的涪陵区拥有国内较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学校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化学化工学科专业群材料工程专业研究面向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两个方向。学校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以涪陵页岩气为原材料,与世界较大的己二酸和氨纶生产企业华峰集团及食品级PET产能的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开展高性能合成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工程化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金属材料研究方向以有色金属、防护涂层、金属基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塑性变形机理、薄膜力学、强韧化机制等研究,与重庆万达薄板有限公司合作,已实现产业化,为企业新增产值达100亿元。
同时,学校以支持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扩建20余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性能树脂材料合成技术和先进金属加工领域已形成区域独特优势。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长江师范学院聚焦区域经济中“高分子和金属材料”产业的难点问题,秉承科研创新理念,顺势而为打造化学化工学科专业群高层次人才队伍,以“人才+项目+团队”的科研发展模式,创新构建了一支以教授为主导、博士为主体的特色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获评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2人;博士48人,分别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国内知名高校;兼职博(硕)士生导师13人;2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现有国家“三区”科技人才1人、重庆英才两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创新创业团队两个、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巴渝学者4人。
强大的特色科研团队助推学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效。近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8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指导学生先后斩获国内外创新创业奖项共30余项,其中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7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奖23项。
学校聚焦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在轻量化材料先进成型及涂镀技术、树脂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等研究方向进行产教融合。学科团队首次提出了锰锌铁氧体原料的绿色制备工艺,率先制备了高品质醚化氨基树脂,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较大的单套产能精己二酸生产线,实现了宽幅汽车板冷连轧国产化集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材料工程学科负责人刘松利教授作为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面向国家高端金属板带的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团队联合企业建设了一条国产化的1780mm数智化冷连轧生产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板、高档家电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建立了统筹考虑稳态与非稳态轧制过程的工艺装备技术体系,开发了非稳态过程厚度自适应控制策略,研发了轧辊高效使用及管理技术,构建了冷连轧智能化质量监测与分析平台。该技术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表论文12篇,获批4项行业标准,引领和促进了行业进步,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和认可。在汽车板等领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性能稳定,已在重庆、四川等省份规模化应用,深受客户好评。系列产品近3年新增利润1.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材料工程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尼龙66全产业链原料制备技术国产化,彻底摆脱了己二腈供应长期受制于国外的被动局面,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82亿元,利润1.35亿元,税收127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