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我在老君山下看法国当代艺术
不知道你会不会跟小都一样,每次逛当代艺术展览,整个人身心如临考场。刚开始见到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兴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左看右看,人就给整懵了。
眼前的每件作品拆开来,一些部分似曾相识,聚拢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具体指向又是什么?手掌捂嘴,指拇战术性敲打脸蛋儿——不得而知。
初夏,知美术馆上了新展“回到当下”,展览集结了来自10个国家25位新锐艺术家/组合的6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有绘画、装置、雕塑,还有影像等多种媒介,可以说,把当今法国当代艺术的新锐艺术家面貌带到了成都。
小都本以为在“回到当下”又会接收法国当代艺术的肘击。结果,看完后,我发现这场展览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以理解。
对知美术馆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这座美术馆由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从负一楼盘旋上升至三楼,空间采光也随着日照从暗到明的变化着。
“回到当下”的策展人伊万诺·克鲁格利用了美术馆的空间格局,策划了“深渊”“绽放”“抽象”三个篇章。
在地底最深处,铁被开采,利维坦用炽热的目光点亮史前洞穴的岩壁,在那里,艺术先驱们将最初故事娓娓道来……
这次展览就以人类艺术发展的大概念来贯穿,像知美术馆负一楼光线比较暗,策展人脑洞大开觉得好像是深渊、洞穴。基于这样的概念,这章的作品基本围绕着小主题进行延展、表现。
那么,说到深渊、洞穴这两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呢?既然概念框定了,围绕关键词来联想便是:各种金属、矿物以及混沌的地底、纷乱的植物(这很像是写作文、写文案做的发想练习)……如同盘古开天的蒙昧感。
当我们代入了这样的视角再来看这些当代艺术作品,显然,艺术家自己的创作理念就退到了次要位置。因为策展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家们的作品进行了全新梳理、编排、陈列,换句话说,就是二次创作。
所以,作为观者的我们只需要跟着这条显性逻辑,能在“深渊”“洞穴”里感受着不同的感受。比如:
·《眩晕后(处女作)》,埃德加·萨林,2024,布面颜料,375 × 610 cm
这件叫做《眩晕后》的画作,充满了纷乱的色块以及粗糙的质感,你可以想象成这是艺术家埃德加·萨林对人类所生存的史前环境的演绎。
类岩石、矿物质的炭笔画,亚历山大·朱通过画作表面的纹理质感加深了一种寂静感以及空白。
·左:《利维坦 XVI》,亚历山大·朱,2022,纸上炭笔、清漆、木质画布框、铝框,110 × 150 cm
右:《利维坦 XIV》,亚历山大·朱,2022,纸上炭笔、清漆、木质画布框、铝框,110 × 150 cm
在满是岩石块、矿物质的混沌大地上,长着绚烂开放的向日葵等植物。这是艺术家雨果·席勒用混凝土、木材、金属等建筑工业材料创作出的《花田》,象征野性的自然。
·《花田》,雨果·席德,2024,混凝土、木材、颜料,182 × 132 cm
《维纳斯之花》《歌线果实》《禁果》等生长、结坠,这是艺术家玛莉·德维尔潘按照自己所听歌曲与音乐的节奏创作的作品,这些图画在艺术家看来有自我的内在音乐。
·上:《禁果》,玛莉·德维尔潘,2023,布面油画,134.5 × 206 cm
中左::《歌线果实》,玛莉·德维尔潘,2022,布面油画,160 × 130 cm
中右:《粉红主义》,玛莉·德维尔潘,2021,布面油画,140 × 202 cm
下:《维纳斯之花》,玛莉·德维尔潘,2023,布面油画,206 × 134 cm
另一边,艺术家马蒂斯·梅斯尼尔用焊接、打磨等工业技术,在一块金属钢板上描绘了一幅“沼泽”的场景。
这片蛮荒、野性的自然里,一切遵循着自然界的音律、节奏正盎然形成并生长着。
·《别了,亲爱的》,玛歌·梅耶,2023,布面油画,100 × 120 cm
·左:《美杜莎》,劳拉·加西亚·卡拉斯,2024,布面油画,92 × 68 cm
中:《力娇酒》,劳拉·加西亚·卡拉斯,2024,布面油画,92 × 68 cm
右:《泛视》,劳拉·加西亚·卡拉斯,2024,布面油画,92 × 68 cm
·左:《他们想从你这里得到什么?》,玛蒂尔德·阿尔布伊,2023,染色木、蜂蜡、银器,180 × 7 × 7 cm
右:《你能听到(我)吗?》,玛蒂尔德·阿尔布伊,2024,染色木、蜂蜡、银。